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diversity] 年輕人被操的同時,有伺機成長像個真正工作人嗎?
最近偶有看到部分朋友轉貼「年輕人不是用來操的」的文章(原文 http://tw.news.yahoo.com/年輕人不是用來操的.html),似乎引起一些共鳴。
我超級認同因時代變遷,世界競爭,有一種扭曲的「廉價化」趨勢,使得一個例子就是反應在普遍公司毛利低或員工待遇低的現象。
只是在讀完作者的描述後,並與身邊實際觀察對照,我所感受到的卻是「那麼年輕人本身的能力又在哪裡呢?」
(能力、口條、臨場反應、心態.........,而且作者似乎也是有藉此為女兒抱屈的意味,但開頭就是「這些年我常常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話」,標題與後面論點的連貫性似乎有待商榷)
我們常說「不可被替代性」。如果只是一般行政文書工作或服務業(流動率、打工性質比例最高的類型之一),「不可被替代性」相對就不高,重要性與升遷機會自然也因此降低;業務工作類的則是由自己打拼,有多少知識、能力、反應,就得到多少報酬,但業務工作卻是絕大部分年輕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出國唸書的文憑迷思,如果回國實際上找工作也是碰壁,那麼可見「留學」不是最重點,對老闆來講或許 文憑 不等於 能力 進而不等於 公司利潤 吧?!
我所看到年輕人若發展得不夠好多所缺乏的是,「(機智)反應」、「策略(目標)」與「沒耐性」。「反應」可以在職場上為自己創造機會,包含自己的「反應」是否增進了人際關係,是大家喜愛的同事,包含是否總有能力看出問題點為麻煩的 case 解套,但同時可以適度地分享這個功勞給團隊或主管但不是卑微奉承....等,進而累積「credits」;「策略」代表自己的進度表,在 A公司的價值成長要如何安排與時俱進,若不是這樣的進度,那麼是該檢討或趕緊換跑道,那也可以是一切進度都有照進度前進,這時籌碼逆勢在自己手上,可以決定要留在 A公司深耕或 轉升 B公司,所謂「跳槽」或「挖角」;最後「沒耐性」,也就是對該有的付出認知不良,反應在所設定認為該有回饋的時間其實太短,或者誤以為已付出的太多,同時不懂得善用時間邊增加自己的「能力(不一定只是國英數理...這種),能力,是很廣泛的」,結果就是「時間流逝,果然真的是很『被動』...在等」。
最後,我還是不否認這世代環境的價值觀使得工作人口長期都處於黑暗期,不過在相同條件下,不也看得到有成就的例子,「八二法則」我想是有其道理的,就像「常態分布/大數法則」亦同,一般安逸的人多,很積極拼命的少,而一個公司 80% 的獲利,可能只來自於 20%員工的貢獻。
所以下次感嘆「懷才不遇」時,不見得是老闆變態地要操自己,而是自己心中的理想可能僅是個「空洞大夢」,自己也講不出所以然,或也有可能是上述三個盲點。試著以不同想法做個檢視,「要得到不同結果,就從走不同的新路線開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