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995年起算的話,14年了......
我想 mania 等級的人都會認同 Cadets 的「悲慘世界」、Phantom Regiment 的「新世界」,以及 Santa Clara Vanguard 的「歌劇魅影」等都是經典表演的代表
但它們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來自於 1989這一年
1989年 DCI 是我看過的 DCI 第一個年份
沒想到竟然就這樣影響了我如此深遠
後來的第二波是 1992年份
那時只覺得 DCI 這個詞遙不可及,對於要買影音產品這件事更是想都沒想到
畢竟 1995年僅是個網路要撥接、費用又貴、不是什麼公司團體都有網站的年代
可見當時我就已經是個展現出熱血與衝勁的人了
瞎找居然也讓我找出個管道(我已經忘記是哪兒了,好像是小雅吧)
只見書櫃盡頭的地上有個紙箱,裡頭丟著兩或三卷 VHS 帶子一綑的商品
感覺銷路不是很好
當時我心裡還想:「拜託!一定是台灣民眾都太孤陋寡聞了,不知道樂旗隊表演的厲害,所以都不曉得這些是寶耶!」
探到了門路,趕緊回班上跟同學報告(建中將樂旗隊編成同班)
看有誰也想擁有的話,就一起集資買
十幾年前錄影帶也是賣三千多塊,算是很貴的
就這樣收了錢,同學也授權給我去選年份,「自己買到了」DCI 的商品
後來花了兩三個月才讓出錢同學拷貝完了一輪........
1992年 DCI 成了影響我的第二波
The Cavaliers 的第一次冠軍、讓我印象超深刻的 Velvet Knight、樂府從這個年份選出的曲子 Peterloo Overture、Chorale and Shaker Dance、Brazil..........
此刻旋回我的高三 17歲時光,或許今日的我其實正踏在當時潛意識裡所想的人生道路上.......
=-=-=-=-=-=-=-=-=-=-=-=-=-=-=-=-=-=-=-=-=-=-=-=-=-=-=-=-=-=-=-=-=

2000年樂府第一次前往 DCI 參賽。圖為在美國當地練習景況,最前方者是當年的我。
往後每個時期,都有令人興奮的事情(進步)發生
樂府成立、有了隊盔後台灣唯一一支 drum corps 齊備了整套隊服、有了官網、原汁原味演奏整套 DCI 隊伍的表演、開始有人能實地參與 DCI 隊伍團練並帶回經驗、樂府前往 DCI 比賽、巡迴公演、邀請 Blast 團員.........將來還會有更多
特別光是今年,已經或準備前往美國參與隊伍的團員就一口氣高達 5人
更是無比盛況
隨著前人建立的開通資訊,通常有技術實力的人只缺旅費,否則要參加似乎變得非常容易
站在教練的立場,當然是鼓勵且欣慰有更多人能前往
不過回頭看看自己家裏(台灣環境及樂府本身)
隨著累積人數越來越多,我們自己的家鄉有因此大幅受惠而變得更進步嗎?
或觀察,專業、固定的表演人員有增多?或師資有更充裕?
雖說容易,不過這趟旅程需要耗費的協力仍然很多
特別是時間、金錢,以及自身的身、心準備等更要充份,才能有更美好的收穫
可是投資了這麼多,往往從大部分參與者口中得到的原因都是類似「該去一回」、「體驗一下」等等的回答
我常常思考,這樣能產生一個好的循環嗎?
樂府在成立之初一個很重要的宗旨就是推廣
可是在台灣這個價值觀偏頗的地方,別說 marching music 了
就是整個音樂藝術的接納都確實不容易
不過十多年下來,前前後後曾經在樂府裡學習,或者因此有機會當其他學校分組教練
又甚至是接受過美國當地隊伍訓練洗禮過的所有人
應該是很多很多了
但這些台灣 marching music 絕佳代表的大夥兒都在哪裡呢?
所謂大數法則,就算多數人會移往其他個人專長的發展上
也應該要碰到一些「個人專長發展」是願意設定在這項技術上的人吧
遭逢嚴峻的全球經濟蕭條,許多國家都希望刺激消費,帶動內需等
如果說對於前往 DCI 比賽或是去報考美國隊伍是趨之若騖、更有吸引力的
但是回頭卻忽略了自己的家鄉
相當於我們光往外消費去為人作嫁,對內反而沒有助益
又像我們希望在水面上形成持續往外一圈又一圈的漣漪,且越來越大
可是卻少了前仆後繼的水滴們,結果漣漪只能弱弱的,而且有一搭沒一搭
至為可惜
台北樂府希望的是除了提供一個訓練及表演的平台外
更希望從中培養出具有能力的新血,共同擔負中、長期的推廣使命
在 marching music 領域中學得的都是「專業的興趣」
如何將興趣轉變成可以生活的能力,我想也是一些人才因而萌生退意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這屬於「規劃人生、定位自我」的能力
是所有父母或是在學學子所認為「什麼都教」的學校所沒教的
如果個性上又不太屬於勇於開創或抗壓性高的話
其實面對這也有意想深入經營的興趣的許多人,多半最後還是會選擇求安穩平凡生活就好
如此真的非常可惜,也模糊了在這些磨練過程中所學得經驗的價值
台灣是個極需要改變與刺激的地方,不論在各方面
讓民眾成長:全世界的音樂劇不是只有「歌劇魅影」;
並非只有前幾明星學校才是學校,熱門科系才能念;
真的公務人員或是發股票的公司才是好工作?;
總是推崇王建民但不鼓勵自己的小孩參加棒球校隊;
喜歡當觀眾,不願進一步投入或參與..............
從 DCI 談起振作自家環境,可以廣泛可以聚焦
不過無論如何,先從自身做起都是最重要的
想一下,台灣 marching music 明日的發展,有沒有你的位置?
希望有不只出國體驗過的,還有一直在台灣堅守的勇敢新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