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marching music] Blue man









































上週五終於觀賞了 Blue Man 的精彩演出

他們的節目,「不只是場表演,還是堂『課程』!」


我一直願意相信 DCI 這組織以及 marching music 領域是個相當龐大,並且是許多音樂圈傑出人物洗禮過的地方
因為連 Blue Man 都是透過看 DCI 轉播才認識的
之前僅模糊覺得應該是個特別的表演,但可惜沒機會前往觀賞
要不是這次表演藝術聯盟因聽奧而安排他們來台灣做週邊演出
真不曉得會等到何年何月

節目的鋪陳以「搖滾樂」為主軸
並有樂團現場演奏,同時有主唱會演唱歌曲
這部份的感受讓我覺得與「太陽劇團」有些相似

show 開始時有一面大薄白布,從舞台上方高掛垂地
所有演員都在幕的裡面
音樂一下,透過不停閃動、切換角度的燈光源照射在激烈演奏的演員身上
在白幕上形成許多動態的人影,非常澎湃動感
跟 Blast II 的 MIX,雖又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氣氛截然不同

這時除了往舞台上看之外,我也花了許多時間往整個場後的電腦、音控人員處看
操作的是位有雜蓬灰鬍的「老爹」(想像一下西部拓荒時期的年長者好了)
這幕畫面,突然把我帶回樂府的「化合物」公演
一種在燈暗後、開演前的興奮與緊張感油然而生
很深刻,但專業的職業病!
不過更令我羨慕及被觸動的是,我看到老爹也跟著那開場的強烈節奏舞動著全身!
大家都明白他不是暴露在觀眾焦點中的表演者之一
在這個團隊中,理論上平時受的訓練與學習一定也只跟那些機器或硬體的程式設計有關而已
可是他怎麼能放開自己手舞足蹈呢?
我大膽地猜想,一定就是那股永不熄滅的「熱情」!
才使得對自己的專業與不知已配合演出難以數計的場次後
在經歷一再反覆、重複的情形下,仍不會厭煩、枯槁,甚至保有「enjoy」的反應
他找到了「天命」!


演出的內容細節我並不會多談,以免為將來想看的朋友們爆了料
但進行中所充滿的「創意誘發、逗趣情節、表演學、自我成長....」等
如同我觀賞之前所作功課的心得一樣,很令人感到值回票價
不過可能是因為我並不習慣搖滾樂,到最後覺得已不太能欣賞演唱的部份了
如果這兩個表演真比較起來,我還是會投 Blast 一票
........ Blue Man 小輸一點而已啦




其實 Blue Man 創團已超過 20年了
他們的表演賣點向來不在高超的演奏技術或曲目清單
而是一種期待在整個節目中尋找到「新鮮驚奇、放鬆愉快、解放自我」的心情吧
這也是他們能不斷保持「價值」的關鍵
20多年前,創團成員們自嘲看來很「無法無天」的理念:
1.在表演當中啟發觀眾與自我
2.藉由讓觀眾發掘封閉許久的孩童般天真,進而與其更高的心靈智慧對話
3.結合舊的「創新」,創造新的「創新」
4.重點:一定要工作快樂,快樂工作
自己也沒想到如今會將他們帶領到這樣的成就 - 國際巡迴、葛萊美獎、玩具產業.....
甚至,這樣喜歡表演及自我成長開發的特質,還讓他們建立了幼童教育機構
就取名「blue school」, locate 在下曼哈頓區(......有錢)
理念使命:
「Our mission is to cultivate creative, joyful and compassionate inquirers who use courageou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o build a harmonious and sustainable world.」
這可不是打高空,如果他們真有能力辦到,可是很了不起的事呀!
想想雖人性本善,但總是有劣根性,要世界大同談何容易.....

而課程設計除了一般的認字、習字等基本文學知能外
還安排了許多「工具使用」的課程,藉以激發思考與創意
年紀稍大一點的,就會更進一步教他們有關數位科技、多媒體類的認知、使用與應用(就如同他們在表演中大量使用是一樣的)
因為他們看到身處 21世紀科技時代長大的孩子,對於資訊的處理能力很重要
同時未來競爭激烈,沒有冒險精神、熱情與創意的話是行不通的
因此 blue school 而誕生
(更多了解可以前往 http://www.theblueschool.org/ ,並有影片可以觀賞)




Blue Man Show 是我看過極富有互動,又很歡樂的演出
我很喜歡他們的創意還有「(肢體表情)演」的能力
想解放自己體驗一番嗎?有機會一定要去觀賞!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diversity] 《讓天賦自由》




這是我最近所讀的其中一本書
說實在的我並未真正開始讀它,不過光讀完『推薦序』就讓我非常興奮
因為許多描述相當深得我心,有很大的共鳴
切切實實地談到了當前台灣環境從教育體制、父母與下一代價值觀等的問題


我只能說,書放在書局的架上販賣,誰都可以買
而讀過歸讀過,當面對世俗眼光、大眾價值觀、挫折壓力等的考驗時
仍能真正勇敢付諸行動的有幾個?!


我想將『推薦序』裡最喜歡,比起學者、教育者背景的口吻也最貼近真實生活的一篇
由『海角七號』導演 - 魏德聖,所寫的《找出自己那把鋤頭》與你分享


========================================



我很喜歡這本書傳達的觀念「讓天賦自由」。
我們的教育制度、社會觀念、很多父母的態度,都在無形中做了相反的事:束縛孩子的想像力,打擊孩子的信心,阻礙他們的天賦。結果,許多人長大後成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的人;或者,就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卻輕易屈服於種種壓力,沒有信心和勇氣堅持下去


以我自己來說,我是老大,但從小在家裡是比較不被看見的那一個。我家開修理鐘錶眼鏡的小店,二弟聰明靈巧,小學二年急救可以組裝電動車,相較之下,我顯得笨拙,家人很自然有事情就交代二弟去做。連弟弟都比不上,讓我很自卑。我的學校功課也不好,升學壓力實在太大了,我決定不去考高中,選擇念專科學校。
如今回想我整個教育過程,沒有學到一樣東西對現在的工作有幫助,幸好,我也沒有很專心在他們要我做的事情上(讀書),只求能畢業就好了。


我從小愛講話、愛編故事,這個「天賦」從來沒被看見過、肯定過。我就這樣懵懵懂懂,一直到服完兵役,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拍電影。沒想到,愛講話、愛講故事給別人聽,就是拍電影需要的基本能力!我們小時候都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愈大愈迷惘。不信,去問國中、高中學生:「你喜歡什麼?」年紀愈大,愈多人會回答:「不知道。」因此,我很願意推薦這本書,年輕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愛做什麼啊!


我兒子小時候學騎腳踏車,在台北怎麼學都學不會。讓他回南部住,三天就學會了,還會放手。我問他怎麼學會的,他說:「因為很好玩!」「讓天賦自由」就是
放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喜歡、因為好玩,別人不用逼,自己不必學,就會努力做、不懂的地方主動問,無論如何都要靠近目標、完成夢想


這陣子,常有人邀請我出席一些場合,希望以我的故事「鼓勵」年輕人。坦白說,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需要我鼓勵呢?事情可以很簡單:喜歡的事情就去做,不喜歡的就不要做!要做就好好做、認真做。退伍後,我知道自己想做和電影有關的事情,但台南沒有機會,我就離開台南到台北找工作。當年有一群朋友,約好一起寫劇本,然後互相幫助,拍出自己想拍的電影。結果,只有我一個人真的寫出來,想辦法籌錢、拍出電影,一步一步往下走。我不是覺得自己劇本寫得好,只因為我喜歡做這件事、只想做這件事。我相信一邊做一邊學,沒有理由做不好


那些放棄的人,有各種理由。我覺得他們何嘗不是在「虐待」自己的人生?有些人放棄的理由很奇怪,例如:「我不喜歡和某個人一起工作」,或是「我不喜歡這個行業的人」。你不喜歡某個人,和做你最喜歡的事情,有什麼關係?有人的理由是「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什麼責任?食衣住行嗎?為了各種理由放棄自己天賦的能力,算是「為人生負責」嗎?很多人從小被教育得沒有想法、沒有夢想,然後再把夢想寄託到下一代身上,期望他們達成自己沒完成的夢想,下一代很可憐啊!


常常,人因為太貪圖安定而忘了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如果你才二十幾歲、三十幾歲,要安定做什麼呢?你要做的應該是「讓天賦自由」!上帝讓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會給你一片田、一把鋤頭,你要自己找出這把鋤頭!


這本書提到很多人找到天賦所在、活出天命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不見得很順利,但他們聽從自己內在的聲音和渴望,一路往前走,即使當下完全不知道未來會不會成功,走下去就是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全力以赴,人生就是要好玩!


=============================================



這樣的言論在當今社會其實很危險,易為誤用
例如求學讀書這件事,我相信他所指的並非要大家不必唸書了
而是透過了解、發掘自己的興趣天賦來規劃,而非一味地被指定盲目「走大家走的路」!
對經濟有興趣的就努力學習鑽研成為下一個「穆罕默德.尤努斯」
對法律有興趣,或是表演、建築....有興趣的,就往那走吧,成為該領域歷史中的典範佼佼者
為甚麼心裡老是要惦記父母說的:「學那個當心以後沒飯吃!」
有沒有飯吃真那麼絕對?在每個領域都有很有成就或默默無名的人不是嗎?
只差別在從事的人口多或少罷了
看看自己身邊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朋好友,難道真每個都因為受高等教育、念熱門科系
所以飛黃騰達,同時人生快樂?!
如果從事資訊理工領域的比文學的多,從事文學工作的或許又比音樂領域的多......
我們要藉由這樣的分配去計算各領域算得上「有錢人」的數量有多少嗎?
況且,生命的豐富、滿足與成就,是僅該這樣衡量的?


回過頭,這才是我們該公正客觀看待社會的方式(以及魏導演這篇文的涵意)
「別對事物加以太多眼光,並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喜歡就好好做、認真做!」
完全無法否認的是,後來所從事工作的內容與先前求學所學專科不同的其實大有人在
那麼這一路上所斤斤計較的校、系、文憑所為為何呢?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只是出於「恐懼未來無法安定」的「食衣住行」事而已
但文憑並非保證書
自己想得到的,應該學會努力去追求,越鴕鳥、越逃避反而失了磨練的機會
最後落入惡性循環的開端,反而離安定越來越遠,高不成低不就
完全不是教育(不論學校或家庭教育)的目的
而最終決定成就的,結果是「個性與態度」而非「文憑」!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life] Justin?! Oh, mine.....



每次製作樂府紀錄影片「Focus, Taipei Yuehfu」時
一定都會有一段屬於工作人員(volunteer)的主題片段
看過的人或許還有印象,那位矮矮胖胖,為樂府駕駛貨櫃車的灰髮司機,John

他雖然沒受過什麼高等教育,但卻是個非常溫和、有禮、慈祥的長輩
而且也很幽默
與他一起生活、工作的期間讓人感覺非常放心


樂府前後於 2000~2002、2005 共四次到美國征戰過
所以慢慢地也跟 John 的 family 熟起來了
他的老婆年輕時也是旗隊的,小女兒 Rachel 記憶中後來也參與了學校旗隊吧
大兒子 Justin,是我的麻吉,走到哪跟到哪
不時嘴裡嘟嚷著長大一定要參加樂府.........
當時他們還只是國中和國小生的年紀而已

隨著樂府迫於大環境,不足人員前往 DCI
頓時好像也少了與這個朋友碰面的機會
加上之前他們家中使用網路不方便,因此漸漸失去聯絡了
但心裡不時還是會想起那家人,以及我的麻吉可愛小胖弟 Justin


很高興最近我們又聯絡上了,為了處理一些樂府在美國的事務
我們互相表示思念之意,也都詢問彼此及家人的近況
真的很溫馨,很感動
時光飛逝,沒想到 Justin 再半年都即將 21歲了,妹妹更快就滿 18了
我心裡只有「哇!」的感觸
「沒想到」並非年齡計算錯誤那意味
而是壓根兒腦袋裡沒有那小朋友長大了的畫面與預期
一切彷彿還在昨日:我跟個美國死小孩一起吐口水、一起罵台灣髒話
一起投棒球、擲美式足球、一起坐樂府的巴士或 John 的高級卡車頭............
我從第一年是個揮汗拼命練習,表演者的身份
一路到成為助教,成為教練、總教練,甚至到邀請 Naoki、Adam,前往大陸.....等
不禁微笑,回想起這一段心路歷程與甜美回憶


樂旗領域裡有許多文化,樂府的也充滿許多歷史
台灣的樂旗隊很難理解真正正統、深刻的樂旗歲月應該長怎樣
而這段際遇也僅只六到十年前的府胞才知道在講些什麼
「傳承」與「斷層」
夾雜著我的小麻吉都變成是個成年人了的衝擊
時間流裡,存放著許多值得我們反芻、回顧與省思的寶貴過往........



Justin 的照片,與昔日認識他的老戰友們分享

















這笑容一點都沒變,尤其是嘴巴特色
不過長大了必定多了些成熟感,往日的可愛與稚氣不見了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marching music] Drum corps - it's all about Spirits!




今年的 DCI 有另一個焦點話題,就是 Troopers 再度擠進了前 12名
這是繼 1986年最後一次出現在 the Finals list(前 12名) 後,睽違 23年榮耀的一刻!
DCI news 也以「Troopers return to DCI elite following Semifinals competition」為標題來報導








Troopers drum and bugle corps 建立於 1957年(與 Blue Devils 同年),是個算老的團了
(還有更老的,Boston Crusaders 1940、Madison Scouts 1938 ......)
與今年一減就告訴我們已有 52年的歷史了

不若現在,我們眼中只將 troopers 視為成績後段的隊伍,沒什麼看頭
但在 60~80年代,不論是前期「VFW - 海外退伍軍人」的 drum corps 比賽
或 1972年開始的 DCI 時代中
troopers 從一種「紀律、精神」的角度扮演了重要、指標的角色
當然表演與成績更是輝煌,彷彿現在的 top 6 領導潮流一般


今年樂府有五位熱血、勇敢的團員實地前往美國分別參與當地兩個優秀的隊伍
santa clara vanguard - 4 color guards
madison scouts - 1 baritone
雖然比賽結束成績揭曉,兩個隊伍的名次有很大的差距
但我敢斷言,他們在這兩個美國 local 團隊中所體驗到「精神、紀律、態度」方面的衝擊
讓他們眼界一開的程度絕對是相同的
而這些體驗與洗禮,才是這趟旅程最重要且珍貴的收穫,絕非僅僅成績
(事實上歸國後與他們碰面,的確得到了認同)


就如同 troopers 這樣一個隊伍,不太受焦點注目的隊伍
從輝煌走到下坡,沒了成績少了人氣
甚至 2005年發生了嚴重財務危機,遭 DCI 會議一致通過決議將其從隔年巡迴名單中釋出
就算那麼多的阻礙及不利持續發生,但仍一直堅持
這種「堅持」比較不像在台灣經營一支 drum corps 時,一般人的價值觀
而完全是出於一股「精神」!

一股團員為了能自我提昇、成長所努力的精神
一股大伙為了認同團隊所做出種種奉獻的精神
一股經營者為了培養優秀青年,樂於看到他人成功的教育精神


這是目前台灣青年所欠缺,還體會不到的格局層面......







我常在想,在團隊中如果可以有一群積極、熱情、成熟的團員
每個都認為
「I wanna be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is corps, and I really want to be able to be good enough individual in this corps so that we can be known as /YourCorps/.」

「For me, being a /YourCorps/ is about working hard for what I know will help people around me.」

「Everything, from the uniform we're wearing, the equipments we're using, the new music we're playing, has parts of our history, parts of our past!」

那麼將會有無可限量的力量去影響更多人成為如此
這個團隊的表現當然也會非常優異
同時啟動良善循環!


在 troopers 重整後回到 DCI 的 2007年季初,只有 22 位成員
這對一個 world class 的團來講是個令下巴會掉下來的難題
不過誰料到經過了 2007、2008 後,他們竟然反而締造了隊史上的新高峰!

DCI news 裡一段採訪指揮的內容:
「If we do get into Finals tomorrow night, everybody is going to be proud. The ALUMNI are going to be SO PROUD. We just..................」

道出了一種關係,一種共好,讓人具有動力的美好關係,這也是一環重點 ..........






Cheers for you, Troopers!

It's all about SPIRITS!




I exactly understand the feeling as a corps runner and instructor as well , so that choked with sobs every time I saw the video....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marching music] 來自瀋陽的照片


前兩天收到了瀋陽音樂院學生的 email
告訴我他們將在 8/15 於「遼寧歌劇院」外的大廣場演出一首
當然,這表演指的是樂旗隊的表演


我不確定表演的性質為何
或許有活動請他們做當中的演出,也可能是自己安排的公開預演........
但是看到附件來的排練照片,心裡還是突然有股澎湃
照片中的隊伍已經換上了隊服(我在瀋陽的時候沒看過,也沒想過隊服這件事)
整齊地排列在他們平整漂亮的戶外 astroturf 足球場上
雖然總合行進表演的技術可能還是生疏的
但畢竟所有人都是音樂、舞蹈專門的學生,一定能維持相當的品質
特別是換上隊服後的形態,加上要求的姿勢,還真有模有樣


回算在大陸指導他們,已經過了一個月了
我離開後,他們仍然幾乎每天練習
大陸什麼沒有,就是人多、中央錢多、上頭一個命令底下就貫徹的特色
所以這些學生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告知沒有暑假了,通通留在學校練習無法返家
返家這件事在台灣雖有南、北之分,但比起來還是容易的事
大陸可是很大的,從東南沿海飛東北就要四、五個鐘頭
早超過從台灣飛日本的距離又再遠了
想想如果在台灣發生這樣「限制暑假」的情形會如何.....
台灣的「自由民主」經常被誤用,使得忘了「追求」與「犧牲」的對價關係


很難想像他們從成軍到現在僅不到五個月的時間
而 8/23 將在一個全國性的比賽中正式表演



























































在眼前的,就是一支活生生、千呼萬喚始出來,產自大陸的樂旗隊
我們縱使有十多年領先起跑的差距
不過大陸還是很有可能運用他們的資源,一下就大力發展
是時候台灣的新生代們該正視這個問題了
思索一下如何具體行動做對推動台灣環境有幫助的作為.....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marching music] 2009 DCI Championships Final Scores


經過了美國時間從 6/19 開始的第一場比賽到 8/8 甫結束的最後總冠軍賽
2009 DCI 賽事已完美落幕劃下句點
同時令人期待的總冠軍也產生了,那就是「Blue Devils」!






















Blue Devils 這次挾著「undefeated(所有出賽皆獲第一名)」的氣勢,當之無愧
上回他們獲得總冠軍是在 2007年,而這是 2000以來所獲得的第三座
也是他們隊史上的第十三座,DCI 冠軍次數最多紀錄保持者
其他 2000年以來的冠軍分別是由以下隊伍獲得:
The Cavaliers 4 次;Holy Name Cadets 2 次;Phantom Regiment 1 次
顯見冠軍隊伍擁有強效的訓練方法,同時團員的素質血統必定良好
才會使得成績結果有一種集中的趨勢
那麼至於哪一項因素扮演的重要性比較高呢?
可以讓 有/無 經營團體經驗的各位自行思考!



雖然 Blue Devils 過程中一面倒,輕鬆奪下第一名
不過第二名名次開始卻是競爭激烈
從整個賽季之初就扣人心弦,你下我上的情形不斷發生
這次的第二名 Carolina Crown 便是如此
而且這是 Crown 創團歷史上的最佳成績!


我們都知道 DCI 的評分分成許多細部項目
因此每一位評審所給出的細項成績,都足以影響總分甚遽
從下圖分項成績看到,其實 Crown 有很多根本都掉出三名外
但總分卻能穩坐第二
勝出的原因在於他們今年的「Music(銅管、打擊、合奏)」項太優異了
超出的贏分都足夠其他失分來抵銷
甚至連「Best Brass(最佳銅管)」都被他們從常勝軍 Blue Devils 手中奪走
而打擊的表現也不遑多讓,屈居第二
還勝過 The Cavaliers、Holy Name Cadets、Bluecoats.....等經常保持前六名的隊伍
為甚麼對於 Crown 第二名要這麼驚訝呢?
因為他是一個很年輕的隊伍,創立於 1988年
在 90年代一開始 Crown 還只是個 Div.II/III 的隊伍,後來才晉升為 Div. I 隊伍
算一算很能蹲,花了超過十幾年時間終於爬到這個里程碑
許多隊伍整個歷史連前六名都沒進入過呢












令人最跌破眼鏡的,莫過於 Phantom Regiment 了,也就是去年的第一名
今年竟然滑鐵盧滑到第九名去了
我想這應該也是有使以來前後兩年名次落差最大的紀錄吧
這讓我想起,以前我的教練告訴過我一個隊伍拿到冠軍是有週期的
像是一種「建造」與「崩塌」
意思是說,當一個隊伍裡的 vets(veterans,隔年或多年持續參加的舊團員) 越多
一個隊伍的成熟度,不論技術或心理層面,都會越達到高峰
因此很有機會奪冠
但 DCI 隊表演者負予年齡限制
所以老手越多,那麼隔年「畢業潮」的機率也相對較高
奪冠隊伍很可能在隔年是處於一個「嫩」的階段,有較高比例的新手
然後重複下一個循環.......
當然,這是一種理論
不見得有老手就一定能拿到更好成績,還有其他因素待觀察
但這道理卻是可信的
或許 Phantom 真的在除了節目設計出了問題之外,也遭遇了「畢業潮」



由於忙碌,今年的各隊表演我不太有時間上 youtube 「先睹為快」
所以很不熟悉
不過我仍非常關心一些消息,去了解有關能推動、營運 marching music 的資訊
縱使依然好看,但或許年復一年的表演內容已經不是我關注的焦點
而是要如何做,才能有機會走向像 DCI 般的成功模式
期盼許多悶著頭看影片的「觀眾」們,也能思考一下是否起而行
成為「表演者」或是推廣的一份子!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diversity] 『旅館裡的小紙卡』



士凱與慧珍的婚禮後,我深深覺得世上充滿奇妙的安排。



調皮的房客

我在旅館任客房部經理,老客戶士凱常因為出差住在這裡。會對士凱的印象特別深刻,是因為他有個小習慣,就是在住過的房間中,總會留下幾張小紙卡,上面寫著一些鼓勵人的佳言名句,一開始我以為他事不小心忘記帶走,後來才知道,他是刻意留給之後住房的房客。

然而這些紙卡,總會在整理房間的時後備清理乾淨,有一天我忍不住問士凱:「為什麼老是留下小紙卡,難道不知道我們會清理掉嗎?」

士凱愉快地笑著說:「那有什麼關係!也許哪天,有一張被遺漏的紙卡,會讓拿到的人得到鼓勵啊!」

知道士凱這般天真善良的心願,我也只能苦笑地搖搖頭,直到那一天,有件奇妙的事發生了......。



單身的旅客

某個颱風夜,穿著一身便裝的慧珍隻身來到旅館,正好住在平常士凱住宿的房間。櫃台人員提省我,慧珍看起來面色不好,需多加留意。然而我只想著颱風的影響,沒有在意這些提醒。

颱風過後,旅館周遭環境一片狼籍,當我正忙著指揮收拾時,員工匆匆跑來告訴我,有通電話打來,表示是慧珍的家人,詢問慧珍是否有在此住宿,電話中說,她因為被最好的朋友騙走所有積續,又替對方背書欠了許多債務,心情低落,已經失蹤好多天了!

我連忙會同樓層主管找到慧珍的房間,敲了門之後卻沒有回應,我們緊急用備用鑰匙打開了房門。



救命小紙卡

進門後,只見房內一片凌亂,慧珍趴在窗邊的書桌上,似乎是哭著睡著了。當我們輕聲將慧珍喚醒時,我注意到她手上握著一張小紙卡......,那不正是士凱留下的紙卡嗎!

原來,慧珍躲在房間裡暗自哭泣,把桌上的面紙用完後,發現面紙盒的最下方有一張筱紙卡。上頭寫著:「我們遭遇各樣的困難,卻沒有被壓碎;常有疑率,卻未曾絕望;有許多仇敵,但總有朋友;常被打倒,卻沒有喪亡。

慧珍說:「看了這張紙條後,覺得好溫暖,哭著哭著,竟安心地睡著了,我好久沒有睡得這麼舒服了......。」

結束了這場虛驚的幾天後,恢復精神的慧珍,前來向旅館表示謝意,同時問起那張小紙卡的來歷。在知道士凱這個人後,便表示想和對方道謝。

就這樣,兩個人開始有了交集,漸漸擦出愛的火花,並在今年步入了結婚禮堂。



愛的奇妙帶領

我完全沒想到,士凱善意留下的小紙卡,不僅帶給一個陌生人希望,也為他自己尋得美麗的太太。

這件事後,我開始以旅管得名義,在房間不同角落放上小卡片,上頭寫著鼓勵人的句子,居然有許多房客紛紛詢問可否將卡片帶走,並開心地表示以後還要再來。小紙卡竟也讓旅館的業績蒸蒸日上呢!





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life] 如人飲水



今年的樂府空前有著一些的好消息傳達進來
香港的比賽來邀約,我到大陸後談到深圳的比賽也是
甚至還有意讓樂府成為觀摩隊伍,可以到幾個大城市巡迴推廣
就連原本是我個人的 case,甫才遺憾結束的聽奧
也因為期間不斷行銷樂府
現在反過來「表演藝術聯盟」的人要直接邀請樂府去為觀眾進場暖場
在可以使用主舞台的情況下,樂府將成為「全全活動中第一個踏上舞台的團隊!」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也都婉拒了
「如人飲水」的心情又有誰懂?!





9/2 的遊行,絕對可以考驗一位表演者看待表演的態度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marching music] WOW! 日本小小朋友吹小號,令人振奮!



許久以前就在 youtube 上觀看過這些影片
也一直都在我想在部落格上分享的話題清單中
當時我看完一直有無以言喻的興奮與激動,直拉著家人一起觀賞
他們看完也同樣感動
無奈實在忙碌與其他話題的岔出,遲遲沒法兒刊登
不過晚來好過沒到!
雖然或許也已有人早瀏覽過這些影片
但還是希望給大夥兒在「音樂生活化」上多些啟發


------------------------------------------------------------------------










這兩位可愛小朋友的父親其實是位演奏家(母親應該也是圈內人)
耳濡目染下從小就開始學習樂器
哥哥年紀大一點,所以成果、程度比較好,但也別小看弟弟
雖然演奏中只有單音,可是拍子準、音準穩,將自己的 part 執行地很稱職
這點可能連我們高中的有些初學者都還望塵莫及
別忘了,影片的當時他們只有分別 4歲與 6歲的年紀而已

除了音樂上的展現
真的很令人激賞的還有將節目安排得如此有趣的巧思
充分發揮了父子間親情默契以及幼童的天真稚氣
想像一下站著演奏、肢體動作、逗趣笑料、移動換位......
不就是「music in motion」的精神嗎
可是在台灣學音樂已經是第一層困難,管樂演奏者常被民眾叫「吹喇叭的」
即便是管樂參與者,要其增加演出的多元性與難度
開始加入肢體或走位,伴隨而來的「勞動」可謂「要了老命」
多數人都會排斥,更是第二層的困難

我常在想,畢竟有能力欣賞、喜歡古典樂的人口是少數
古典樂代表的是學術、學院派
今天面對大眾若能有通俗易感受,可以具帶動氣氛、娛樂效果的音樂表演
才是最適合的
不論是從推廣角度,讓人們不再覺得音樂艱深有距離,跨出喜歡的第一步
或是市場的考量,觀眾喜歡怎麼樣的節目
無疑地,肯定都能認同上面影片的表演內容將會博得滿場掌聲!
因為自己就是拍手叫好的其中一位,是吧?!


這個家庭很有趣,其實每年度好像都會有一種安排「年度演出」的感覺
除了正式表演外,youtube 上還能發現一些他們平時在家的排練情況
一家大"小"的銅管合奏團,天啊,超夢幻的!
而且與小號為伍的小朋友,連生活中的瑣事都離不開樂器
哥哥換牙拔牙也能拍成一個短片放上來
自己還舉牌說(類似):沒關係,少了兩顆牙還是能吹!


















音樂生活化真的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經過這些影片的傳遞,我相信所有人必定都能感受到那種「美」與「感動」
只是學習音樂的路漫長,並不是一項能很快就做出展示的技術
許多人就是因為如此而被這道高牆所阻隔下來了
不過換個角度,一般民眾如果為了喜愛音樂而學習,又不見得要成為演奏家
所以其實倒不必為自己設定這麼沈重的思維
就像這個家庭,有大朋友有小朋友,有專業有幼幼班
他們不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裡,而且玩得非常開心呢!







註:更多的影片請上 youtube 搜尋 "reowanko" 的頻道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life] 《在一個有文人的城市裡》




生命總是充滿變化的,沒料到與聽障奧運的合作關係確認就到前天為止
不過我並不因為無法繼續參與這個活動而有難過、惋惜的意思
我所脫離的,只是一個由於被主事者「精神虐待」而烏煙瘴氣的團隊及節目
而非可能大部分人所視為的「大好機會」
同時間,我也對行政團隊、種子老師們、啟聰學校老師們
以及所有演出學生們致上勉勵與敬意
願過程中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收穫與快樂

那麼其他那些不美的事件細節我就略過,不必多談



標題是龍應台教授為嚴長壽先生近期書著(《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所寫的跋
內容不外乎是寫一個城市的文化面,同時表彰嚴長壽先生的內涵與修養
嚴先生毫無疑問的確是一位我非常欣賞的企業家及文化工作者
只是,標題城市裡「實實在在」的文人究竟有多少呢?
瞬間這個疑問將我拉回到在聽奧所碰到的經驗裡......


藝術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每種作品都有其背後一段發人省思或感動的經過
但同時藝術也是「主觀」,被認同的就是寶,不被接納的便不值一物
那麼這兩種相悖離的觀點該熟輕熟重?柔軟的「真、善、美」 v.s. 強勢的「主觀」......

接著呼應到究竟一位「文人藝術家」該有的修養
是該以此自居、不可一世、高高在上
或相反地可以具有一種親切的氣質、寬大的格局、對正直的堅持,但仍保有篤定的自信?
某種前提下如果從事藝術到最後只剩盲目的狹隘,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
因為藝術將會崩盤,反而將成為「疏離人群」的原因,取代「拉近人心」的結果!



聽障奧運在台北打了多少廣告?受多少民眾期待?
許多志工也興奮地陸續接受培訓中
誰也沒想到一件為聽障選手舉辦的美好的運動賽事背後
有個開幕表演團隊準備過程中有這些不美的內情
相當遺憾!

聽奧加油!



註:
甫一結束這個 case,另一個活動籌備的電話就到了
要找到個休息的空檔真有點困難 : )
少休息也好,可以彌補之前因為接聽奧而推掉的邀約,事實上我也喜歡這樣
想起《工作才能成就人》(丹羽宇一郎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