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某天中午受邀於一位管樂老師的飯局約會
其實也稱不上什麼正式的「飯局」
說是要討論管樂社(但其實歷來一直都以「樂旗隊」為形象)的未來重振發展
起因是人數一直僅能勉強維持在 30人上下
老師說另一個老師對室外部份很感冒
認為就是因為這個「樂隊」(其實壓根兒沒有旗隊在心上過)還需要從事行進樂表演
太累太操了,所以才會避之唯恐不及而沒有加入
老師說當他聽到這樣的論點時,不能認同
樂旗隊已經這麼多年了,也成為學校特色
甚至前年有大陸團來台灣,就指名要看這所學校的樂旗隊
可見有其存在必要性與聲譽
還說況且另一個老師的認知可能是片面的
因為或許實際上就有同學是因為室外表演才加入的啊
後來談到樂團大環境現況
說以前很多學校或民間樂團的人數如何多又如何多的
我「點」到「現在好像也叫不出什麼學校團體人數多的,那我們學校人少跟室外的關聯是.....」
接著講到「不像台北,建中好像就發展得很好,中部的家長跟學校比較封閉」
(建中樂旗發展得好?!沒別的意思,就人數而言,他們也很辛苦。所以後面你就會發現老師講這句話的用意。)
我說「真的!這肇因依序就是『家長、教育制度、學校』,要負很大責任」
家長總是押著小孩要做什麼該做什麼的,但大抵就是著眼課業成績與出人頭地之間關係
而學校不分公私立,公立要績效,全校由校長帶頭拼保守、拼學術
私立要招生,沒有升學率就吸引不了學生,學校營收也成了問題
於是家長越來越干涉學校,而學校則越來越唯唯諾諾,順著家長
那麼這中間夾著個教育制度、考試制度
眼看無法聚焦
老師說那各自說說看法好了
那老師的大意就是「我是覺得室外是很好的磨練,對年輕人很有意義,我想不能斷然將人數不濟歸因於此,就要停掉。(刪)不過敵不過家長的壓力呀,因為花時間,而且未來會因為這些磨練就能學到東西或品格,也不見得啊!因為這不是短時間看得出來的............」
我說「首先我會尊重這一屆的看法,因為他們才是主角,況且我們已經相處半年了,也練習半年了,練室外長怎樣他們都知道,喜歡不喜歡累不累應該都能表達出來。但若就我看法,還是會堅持也認為該要繼續,如果我們認同這活動過程中的確有其價值與功能,唯因台灣環境的變質扭曲反而視為無足輕重,那我們應該停止而去隨波逐流,或反而更應該堅持做對的事呢?(我心想如果有認為『人生幹嘛這麼累呢』『善小何須為呢』的想法出現的話,那就根本是不同頻率的,不是同掛的)。我理想的畫面是將來能讓年輕人穿上西裝套裝是個有專業能力的人士,但衣服一換,也是能運動能跑跳、靈活健康的人,那人生才均衡」
三年級的倒是沒說什麼
這點我比較訝異
二年級的一個說「我姊姊以前是樂旗的,所以我也加入」
一個說「覺得打擊很帥」
我趕緊劃清界線問「加入前都有看過走圖的表演吧?」
他回答「就是有才覺得很帥」(所以不是說室內打擊帥,而是行進打擊)
一個好像只是說因為喜歡音樂這類的吧
一輪後(那種感覺就像)沒聽到預設、有利的說法
然後老師說「很好,那這屆我們就還是維持繼續囉」
結果一個轉頭對社長竟然是說「那我們是不是看下一屆一開始招生就先說好不會有室外呢」
我的天啊
原來這就是一場飯局真正的用意嗎
(回想起來,席間也曾突然提到今年室外初賽提早到十一月初,來得及嗎?
其實不也是一種想要我知難而退的暗示嗎
題外話,會提早又是因為縣市合併的關係,台灣的生活大小都受政治凌駕
這也不是我們學校的問題啊?!是全面性的,有什麼好提的
別的學校也要因此今年不出比賽嗎?!)
同樣都是管樂教育者
我們不都面臨著同樣的困難嗎?
沒有能耐解決問題的程度到得要室外頂著犧牲?
我也還試著從室內老師的立場去體諒
或許他們真的很想要把一個學生在短短的練習時間、短短的高一到高二中
訓練成很棒的演奏者
可是這群人當中有沒有 5%,或者甚至 1%的人將來會念音樂相關科系或成為職業演奏家呢?
但犧牲掉的,不能說是這些時光,而是這些時光中更多的收穫,包括「身」與「心」
而且究竟是哪一種生活真正滿足了學生、快樂了學生呢?
我人在現場,這些舉動已稱得上「失禮」了
這是一位音樂老師該有的修養?
就算在一個有樂旗隊的學校超過五年,我感覺得到只是嘴上能溜一些字眼罷了
其實仍然不了解
是因為我年輕嗎?或者低估我了?
我心裡有好多好多的問號
這事不只是漣漪
這一屆後續所表達出來聲音可以用「捍衛」形容
新校長馬上上任之際,另一位老師一定會去拜會
我順其自然看事情演變
教育僵化,功利社會
「代、教育」是一件可載舟亦可覆舟的事
上一代生小孩,教小孩,送小孩到學校
學校也教小孩,提供小孩人際環境
然後小孩在吸收當中長大,變成了這一代
然後這一代又生下一代
這一代的父母怎麼教,下一代就被這一代教
學校裡也有這一代的新血進入
下一代開始進入學校............
然後一代一代...........
是該想想是否有一種東西叫「棉薄之力」
在低容異度社會所堅持的棉薄之力
這篇或許很有警惕,卻也很危險
但我相信「世界之大」